您现在的位置 > 首页 > 科研平台 > 省市级

污染场地风险模拟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一、建设历程

“污染场地风险模拟与修复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以下简称“重点实验室”)于2012年5月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批准建立,以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于2021年9月更名为北京市生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为依托单位,与北京师范大学共同组建。2015年、2018年实验室连续两次顺利通过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三年绩效考评,正在进行新一个绩效考评期间的建设发展。

二、研究方向

根据近几年该领域的实际工作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及技术需求分析,同时结合国际研究热点和发展前沿,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交叉渗透、理工结合、富有特色的研究方向:

Ø  精准化风险评估方法体系研究与应用

Ø  绿色可持续修复材料与技术研发与示范

Ø  污染地块全过程环境风险管理技术标准体系研究

Ø  工矿企业场地污染预防预警技术体系建设与示范

Ø  土壤/地下水环境损害鉴定技术研究与应用实践

三、优势领域和主要成果

重点实验室针对焦化、钢铁、冶金、电子、制造、石油化工等行业,开展了50余项有影响力的场地环境调查和风险评估,出版了国内第一部污染场地环境评价专著《场地环境评价指南》(2004,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主持编制的《场地环境评价导则》(DB11/T656-2009)、《污染场地修复验收技术规范》(DB11/T 783-2011)是我国最早的场地类技术导则,不仅在北京得到了应用,也在国内的其他省市作为参考标准应用于多个场地的环境评价与修复验收工作,其研究成果对推动全国污染场地评价与修复具有示范作用。随后还主持编制并发布了《污染场地挥发性有机物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11/T 1278-2015)、《污染场地修复工程环境监理技术导则》(DB11/T 1279-2015)、《污染场地修复技术方案编制导则》(DB11/T 1280-2015)、《污染场地修复后土壤再利用环境评估导则》(DB11/T 1281-2015)、《地块土壤和地下水中挥发性有机物采样技术导则》(HJ1019-2019)、《污染地块风险管控与土壤修复效果评估技术导则》(HJ 25.5-2018)、《建设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风险评估技术导则》(DB11/T 656-2019)、《建设用地土壤污染修复方案编制导则》(DB11/T 1280-2021)、《工业企业土壤和地下水自行监测技术指南(试行)》(HJ1209-2021)、《暂不开发利用受污染建设用地风险管控指南》(DB11/T 1967-2022)等在行业内有影响的技术标准和导则,推动了相关标准体系的进一步完善。

重点实验室在污染地块修复技术研发领域为北京市的技术研发和工程化奠定了重要基础,研发的生物堆、生物泥浆反应器、热脱附、地下水空气注射、生物阻隔等多种修复技术,已建成相应的示范工程,其中部分修复技术已在实际修复工程中得以大规模应用。

近年来,重点实验室针对不同类型的工业污染场地(土壤和地下水)相继开展了大量有影响力的调查评估、风险模拟、风险管控、修复与管理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大量的一线数据,在为北京市建设用地污染地块风险管控和修复以及环境决策提供技术支撑方面发挥绝对主导作用。特别是针对大型复杂工业污染地块,重点实验室积累了从调查评估、修复方案、监理、效果评估、后期环境管理/长期监测的一整套系统解决方案。重点实验室长期坚持面向北京和国家需求,研究成果应用取得了显著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为北京及其他城市土地价值重塑焕活与安全再利用做出了积极贡献。

重点实验室近年来共授权专利和软著30余项,在EST、JHM、中国环境科学等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百余篇,著作6部,近三年获省部级奖4项。


四、软硬件设施

实验室拥有RBCA、Modflow、GMS、EVS、Hydrus2D/3D、Surfer等多种模拟软件,可为相关污染物风险评估、污染物迁移模拟提供良好条件;拥有价值超过1100万元的实验分析仪器及现场快速检测设备,具备良好的修复技术研究与修复药剂开发的软硬件条件,已成为污染场地修复技术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平台。

五、联系方式

联系人:张丹            电话:010-88362308

通讯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北营房中街59号 邮编:100037


下一篇:城市大气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技术与应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其他栏目 >>